中新网杭州2月6日电(倪追风 王若韬) 继跻身“制造大国”行列后,中国正继续向“制造强国”迈进。面对新的行业挑战,基于对德国等老牌“制造强国”的深入分析,机电之家网董事长陈小龙认为,“借力营销”与“提升品质”或是中国制造业实现“弯道超车”的最佳着力点。
机电之家网董事长 陈小龙“德国制造”从会展起步 合理借力助产业发展
提到“德国制造”,人们往往想到的是耐用、可靠、安全、精密等与“优良品质”有关的词汇。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如今誉满全球的“德国制造”曾经举步维艰的“昨天”。
二战过后,作为战败方的德国百废待兴。面对举步维艰的重建,1947年举办的第一届“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成为了德国经济与产业复苏的开端。
“世界各地的人来到汉诺威,他们在本地推销自己的商品,也在挑选德国生产的东西。有需求,工厂可以马上建成,生产也可以马上恢复。”对德国制造业发展历史深入分析,让陈小龙意识到“贸易展会”的模式,正是当时德国制造产业复苏的重要抓手,让德国牢牢把握住世界经济发展脉络,制造业“重获新生”的同时也打开了国际市场。
“通过合理借力,曾助‘德国制造’起步的会展业,同样可以帮助中国制造业完成华丽转身。”从“重新起步”到“独领风骚”,德国制造业发展的历史让陈小龙有了更多的思考。
由德展览业协会委托德国伊福经济研究所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2005至2008年间,除保证22.6万人全职就业,为联邦和地方政府创造38亿欧元税收外,德国贸易会展每年推动德国经济产出年均增加235亿欧元,相当于德国GDP的1%。
“与世界上会展业发达的国家相比,中国会展业虽然起步比较晚、起点较低,发展却很快。”据陈小龙介绍,中国也正逐步成为亚洲地区的区域性“展览中心”。而会展具有集聚企业、人才、信息、项目以及开展宣传推广、交流合作等功能,平台作用非常明显,为各经贸领域所公认。相比广告、地推,参加会展营销成本低、效果好,尤其对中小企业来说,可以说是最佳的营销方式。
然而,会展在中国经济发展、产业转型中作用的日益凸显,也让陈小龙更加清晰地意识到,无论何种形式的“借力”,如果离开高质量的产品品质,都会无处发力。
立足行业国际竞争 从“回归专注”做起
“机械制造领域许多看似很小却不可或缺的关键零件,以目前国内的技术和产业线,还无法满足,只能依靠从国外大批量采购。中国制造业的不少领域,涉及到有难度的核心技术,几乎都被国外技术垄断。”谈及中国制造业尴尬又严峻的现状,陈小龙感叹地说:“但这绝不是无法改变的处境。相较于‘形式’,德国制造业带给我们的启发,更多在于其‘精神’”。
据陈小龙介绍,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后,当时世界市场几乎被瓜分完毕,德国人不得不仿造英法美等国产品,廉价销售冲击市场,德国产品也因偷窃设计、复制产品、伪造制造厂商等,一度曾被扣上了不光彩的帽子。
“德国固然凭借‘优质展会’为德国制造业提供了面向全世界展示形象和促进贸易的机会,帮‘德国制造’敲开了世界市场大门,”陈小龙说:“但更重要的,是德国人从教训里意识到占领市场靠的不是廉价,而是产品质量。也正是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关和灌注到每一个细节的严谨态度和工匠精神,成就了今天的‘德国制造’”。
陈小龙表示,面对科技的日新月异,中国企业不仅仅要学习德国的先进技术,更应当充分认识和结合中国制造业发展实际,从德国制造业的成长中总结经验,要具有冷静思考、精准转型的思维和提升优化的能力。
谈及中国制造业无法回避的短板,陈小龙表示,与德国这样拥有二百年工业文明软实力的“制造强国”相比,中国制造业基础相对薄弱,需要一个从量转质的过程。但从另一方面,时间积累固然重要,德国人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力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无疑才是“德国制造”的核心。
“客观地说,中国只是制造业大国,还不是强国,甚至可以说离世界强国还有很远的距离。等到我们不会用个扳手都买日本产,使用国产扳手不会没几天就会磨角了,‘中国制造’才能真正借助展示走向世界,并立足国际竞争”。中国企业能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静下心来把实业做实、把企业做久、把专业做专、把品质做好,不仅是陈小龙的理想,也是对“踏实严谨、埋头钻研”这种于制造业甚至所有行业都至关重要、难能可贵的精神的思考。
“基础和产品的扎实稳固,不仅是追求创新突破的基础,也是整个产业品牌的保证。”在陈小龙看来,企业“回归专注”打造出品质过硬的产品,再借以会展行业的“东风”,“中国制造”或许将成为下一块享誉全球的“金字招牌”。(完)